“东方论坛”第162讲——宋建:良渚文化玉器及其社会功能
11月26日晚,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协办的“东方论坛”第162讲在蒙民伟楼举行,主题为“良渚文化玉器及其社会功能”,主讲人为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宋建研究员。
距今5400—4300年的良渚文化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奇葩,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宝库。良渚文化玉器种类丰富、纹饰繁缛,是经济能力、政治构架和观念形态最为重要的物化形式。在讲座过程中,宋建先生借助大量的图片和数据分析,通过对良渚玉器形制和纹饰的识读,解释其中蕴含的权贵等级制度、古国运作机制、信仰和意识观念等,其精彩的演讲仿佛让人穿越时空,回到了4000年以前的良渚时代。
场下听众的的众人多是对考古有着极大的兴趣,其中更有几位考古界的学者,在讲座期间,所有人都听得全神贯注并在问答环节提出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提及为什么要进行这个主题的讲座时,宋老师说,良渚就在杭州,离我校20公里不到的地方,尤其是在发现良渚文化将近80周年的现在,到良渚家门口讲良渚文化,显得特别有意义。
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自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后出现的史前文化,因为良渚地区玉含量较高,所以玉器在良渚文化中起到重要作用。良渚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影响力也像环太湖流域,山东、四川等地辐射。
讲座围绕四个点展开,分别是玉器与权贵的等级,玉器上的神像,玉钺和军权,玉器和神权古国。通过点,扩展到面,最后向我们说明良渚玉器的内涵及其社会功能的变化,以及隐藏在这变化之后的政治变革和人们思想的变化。
那么,考古学家在挖到有考古价值的遗址后,是怎样进行各种探索,怎样组织信息,以达到和古人交流的目的的呢?根据宋建老师的讲座,我认为主要有4种方式。
首先是统计数据,收集特征值。宋老师通过统计反山,瑶山的若干座墓中的陪葬玉器,发现所有墓中都有1件矩形冠徽,部分墓中有一套玉制的钺、瑁、镦和一个三叉形冠徽。由此我们认为所有墓都有的矩形冠徽是权贵的标准配置,而三叉形冠徽和玉钺则是男性权贵必备之物。
其次是科学到位的对相似事物进行分类。以迄今发现的良渚的神像为例,神像被划分为完整版(人兽合一有四肢),省略版(省去两肢或四肢),简化版(省人或省兽首)变异版(人面分开成两截)。我们在了解不同时期神像表现手法的差异后,就可以对装饰有神像的物品进行断代,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些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了解古人们思想的变化和丰富的创造能力。
再次是追查他的源和流,即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因为任何历史长河中的事物都不会是凭空出现的,必有一物早于它而有其雏形,必有一物晚于它而有其剪影。比如说以兽面为主纹饰,鸟纹为辅纹饰的装饰方法,早在河姆渡时期就有了端倪。再比如说冠徽的发展,从良渚,到龙山,再到大汶口,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时间轴。
最后是必要的联想和小心的求证。通过联想我们才能更好的发掘事物的内在联系。以玉琮为例,琮分短琮,长琮,外方内圆,常饰以神像。考古学者们认为琮是一种神器,掌握玉琮实际是掌握神权,琮的数量多少与聚落的兴衰有着紧密联系。在某座墓里,考古人员发现破碎的玉琮,那座墓是该墓群最新的墓,落墓后白土覆地,之后在不远处的武进地区发现了稍晚的人类活动痕迹。通过联想,有学者认为破碎的琮暗示了聚落的终结或转移。
宋建老师的讲座虽只有短短1个半小时,但也可管中窥豹,得知考古实在是一门精确严肃的科学,是捡回我们遗忘的前尘往事,赋予那些历史旧物意义与内涵的学科。
(文/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