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走进诺奖光环下的莫言——记程光炜 “浙大东方论坛” 讲座

发布时间:2015-03-24 浏览次数:1337

 

2015年3月16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光炜老师做客“浙大东方论坛”,以一位严谨求实的中国当代作家研究者的视角对诺贝尔奖光环下的莫言研究,进行了富有个人洞见的解读。上百名浙大学子到场聆听并积极提问交流。

莫言是中国当代的著名作家,2012年10月11日莫言以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自然是近年来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可诺奖的光环无形中把莫言推到了一个话语中心的位置,不同的人们本着不同的动机言说莫言,大都充满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主观性过强。在程光炜老师看来,站在文学史的维度,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越是这样,越需要高质量的、实事求是的莫言研究。以文学史和史料学问题研究著称的程光炜老师有着系统扎实的史料功底,在莫言的研究上也有突出的成果,他以自己的莫言家世和年谱研究为例,对如何实事求是地还原真相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阐发。

在程光炜老师看来,莫言研究不能只务虚,还要务实,一切学术研究都要建立在可靠的基本事实上。对莫言这样童年时家里一贫如洗、20多岁才离开乡村,既有着深刻的早期乡村经历又有着后来复杂的社会历练的作家,他的创作之所以能对中国当代历史有非常深刻和彻底的描述,主要应归功于他把个人的境遇带入到小说之中,他的体验就是他最重要的创作资源。因此,弄清楚其莫言的生活经历以及关键性细节,是打开莫言艺术世界之门的一把最有效钥匙。程光炜老师在进行莫言的家世和年谱研究时,采取文史互证方法,既参照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莫言本人公开发表的自述、访谈,更亲自进行实地调查,从而进行辨识、辑佚、考证和扩充。讲座上,程老师特别对莫言的参军生平做了系统的整理论述。莫言1976年21岁入伍,1997年42岁时转业,军队生涯长达21年,这个阶段横跨他小说创作的草创期、高潮期和长篇小说期的前半部分。程老师通过翔实的资料让我们看到,参军入伍是莫言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点,其思想和文学观也是由此萌芽、形成和成熟的。程老师还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将莫言的军队生活归纳为四个时期:第一阶段,莫言在黄县任执勤哨兵。这段生活对莫言而言可谓艰苦,他最初创作的几篇短篇小说,都与大海有关,这些习作虽显幼稚,却是人们了解作者这段经历的难得材料。第二阶段,莫言在保定训练大队任保密员兼政治教员。这段经历使他在人生夹缝中逆水而上,多年后莫言谈起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仍心怀感激。第三阶段,从1983年6月到1984年夏,莫言在延庆总局宣传科干事任上待了一年多,莫言兼具忠厚与尖锐、沉默寡言但心怀高远的矛盾性格,在别人和他自己的记述中得以具体地呈现。第四阶段为总参十一年,在总参的十一年,是莫言小说创作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程老师指出,一个经典作家的年谱整理和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考订过程,不可能一次搜求穷尽;而且来源于作家的自述和别人的旁述,未必都很精确,仍需根据原刊原报和各类档案加以比照证实。所谓的文学史考证工作,实际是一种历史剪辑工作,它是对研究者最严格的考验。遵守考证和渊博的规则,注明参考书目,这些并不是随意制定出来的标准。职业历史学家和业余爱好者、小说家的区别就在这里。但这些规则的功用首先在于训练历史学家看待史料的目光,此种态度正是历史学家这个行当的基本情操。

演讲结束后,程光炜老师与现场的浙大学子进行了友好的探讨和交流,提问时间里,同学们踊跃发问,提出了“作家创作真实性”、“现当代文学经典化”、“当代作家创作实践”等问题,程老师也都一一给予了细心的解答,并对想要进行文学创作的同学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让在场所有师生获益良多。(文/张慧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