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料丛书”编辑出版工作会议成功召开
5月9日,由浙江大学文科高水平学术出版基金管理办公室、浙江大学出版社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料丛书编委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料丛书”编辑出版工作会议在杭召开。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丛书总主编吴秀明,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综合办公室主任鲁平,来自河南、山西、上海、福建、广东以及杭州、宁波等省内外10所高校的丛书分卷主编,以及出版社相关编辑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本着求实、务实的作风精神,对丛书的编纂理路以及各卷的分类体例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深入客观的讨论,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丛书编纂质量、加快今后的编辑出版进度等当前丛书编辑出版工作中比较急迫的一些问题达成了共识。
校社会科学研究院综合办主任鲁平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方面的建设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特别强调了本套丛书――“中国当代文学史料丛书”的重要性,作为学校文科高水平基金项目,无论是学校分管领导罗卫东副校长还是学校社科院领导都对丛书的编纂出版予以了关注和支持,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进一步提升质量,加快进度。
会上,吴秀明教授从自己及当前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谈起,就丛书的编纂目标、意义、分卷安排理路、要求等多方面做了充分发言。他从打破传统史料的分类模式,建构“大历史”与“小历史”结合的立体多维史料呈现方法,实现史料的跨地域、跨文化和跨学科融合以及引入诸如私人史和口述史等新史料形态四个方面,再次强调了“丛书”的基本编纂理路,指出,站在实现当代文学学科整体性、全局性“战略转移”的维度看,未来的文学研究很可能将建立在“理论阐释与史料实证”的互动对话的基础上,这一点可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南及当前学术研究出现的新情况等得到佐证。本“丛书”的出版不仅是对现阶段史料研究的规整与丰富,更带有某种创新乃至“学术再发动”的前沿色彩,当然这也对研究者的史料意识和史料发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会上,丛书各分卷主编和责任编辑还就编辑出版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有针对性的交流。“文学史与学科史料卷”主编付祥喜结合亲身经历,指出“丛书”的编选必须警惕伪史料的进入。“私人性文学史料卷”主编刘杨强调编者须注意“重返”历史现场,用第一手材料对文学史做出尽可能客观、全面的状绘。“文代会等重要会议史料卷”主编邓小琴认为随着档案馆史料的解密,这批以前少有人利用的珍贵文献也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民间与‘地下’文学史料卷”主编黄亚清从当代文学史料的“多层性”入手,指出抢救地下文学史料的难度和重要价值。“戏改与‘样板戏’史料卷”主编张莉提出为入选史料设计合理的归类结构有助于清晰呈现当代文学史自身的发展脉络和编选者的历史观。此外,南志刚、杨鼎、郭剑敏、方爱武、马小敏等其他各卷的主编,也分别就“丛书”的体例、编辑规范和史料考证的限度等重要问题展开了热烈且富有深度的讨论。浙江大学出版社的曾建林、宋旭华等相关编辑也做了发言。会议取得了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