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启真月光书会第36期活动成功举行
2015年10月24日晚上,由浙江大学中文系主办,中文系教工支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共同承办的“中文学科启真系列学术活动·月光书会”第36期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77教室成功举行。本次月光书会的主题是“民国文化与民国文学”,主讲人为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黄健教授。
书会伊始,主持人韩宇瑄介绍了黄老师的学术经历和成果,然后黄老师向大学娓娓道来自己近些年的研究主攻方向由“现代文学”转向“民国文学”的缘由。他说,这种转向不是单纯的名称概念的转换,而是涉及到相关的学术理念、维度、立场、尺度和标准等系列的转换。开始的起因是由于受西泠印社出版社之邀编纂《民国文学理论精选丛书》,黄老师对学术界近年来兴起的“民国文学”提法十分关注,并逐渐发现以“民国”维度审视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文学”,以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空间,则可以更加客观地还原这一段历史多样性的文学风采,从而体现一种追求历史正义的学术研究精神。
正如王德威先生所言“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要谈论“民国”,“晚清”无疑是个绕不开的话题。黄老师指出,中国文化越过盛唐的高峰后开始走下坡路,到晚清时更是逐渐走向没落,最突出的标志是传统以“仁”为核心的意义系统,功能开始日益弱化,不足以支持走向现代文明时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意义失落导致意义危机,促使现代中国的文化重建和意义重构命题的提出,由此开启具有现代意义的“人”的文学。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志士仁人们为强国新民不断努力,生成文化激进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文化自由主义三种思潮,并对民国文学的生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晚清文化的变革与积淀,为民国文化和文学提供了资源和动力。黄老师从历史进化与观念变革、文化转型与人的文学、审美嬗变与价值建构、开放格局与思潮流变、艺术革新与话语策略、谱系转换与发展理路六个维度,对民国文学与民国文化作了独到而精辟的阐释。对于民国文学现代性价值的文化追求,黄老师作了充分肯定,认为其无论是思维方式、审美准则抑或艺术策略、传达方式,都与传统文学拉开了距离,堪称“中国文学的新纪元”。
书会上,黄老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自己今年刚出版的著作《民国文化与民国文论》,作为国内首套“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就是采用“民国”的维度来展开民国文学研究的,所得出的相关学术结论,与以往相比,也多有创新价值。同时,黄老师还向大家重点推荐殷海光先生的《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认为这是一本认识中国文化发展前景的优秀著作。书会上,黄老师也谦虚地表示,学术界对“民国文学”并未达成共识,自己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探索阶段,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本次书会吸引了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二十余名同学参加。在座的同学亦就相关问题各抒己见,与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第36期“启真·月光”书会活动在充实而融洽的氛围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中文系供稿 王佳黎 韩宇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