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学术译丛获高度评价
在《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2期)盘点栏目中,田延博士以《2015年西方学术理论译介锥指》为题,高度评价了“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等四套学术译丛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应。作者说:
综观2015年国内图书市场上西方学术思想的翻译和出版情况,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理论”在当代中国的蓬勃生机。这些出版物大都是以“译丛”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笔者认为其中较重要的有:“轻与重”文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德语文献译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江苏美术出版社)、和“精神译丛”(西北大学出版社)四种。
“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由著名美术史家范景中主编,浙江大学沈语冰教授执行主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译丛旨在通过系统翻译和研究西方现当代艺术理论的经典成果,致力于美术学学科,乃至整个艺术学学科的基础建设,深化我国当代艺术实践,提高我国当代艺术研究和批评的水平。借助于文献积累和集成的方式,经过十到二十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当代艺术教学、创作、批评和研究的格局。
译丛从2009年起动后,经过七年的艰苦努力,已经翻译、出版了西方现当代艺术史论名著19部。另有11部著作已经购买版权,尚在翻译、编辑和出版中。
译丛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以及凤凰传媒出版集团的资助。已经出版或正在翻译、编辑的书目中,有15种已经或即将作为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文献翻译与研究”成果面世。其中作为项目成果,已经出版的有:《杜尚之后的康德》《新前卫与文化工业》《现代艺术;19与20世纪》《重构抽象表现主义》《实在的回归:世纪末的艺术与理论》《艺术的理论与哲学》等6种。
“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在书目选择、译者遴选、翻译、编辑、制作、发行等环节上,以严格的学术标准,科学的编辑程序,以及多元有效的推广渠道,赢得了学界和读者的普遍好评。该译丛的主要责任编辑郑晓女士在其编辑手记《书单就是方向》里说:
那已经出版的19册白色小16开本图书立在书架里,已经是苏美社的一道品牌风景。每一个品牌都不是凭空落地的,尤其是在像图书出版这样需要长期投入深耕细作的领域,形成今日这番枝繁叶茂的出版图景,必然需要严格有序的生产养护流程……呈现一条图书品牌成长之路。
译丛的各种书目渐次出版后,学界和读者从各个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著名艺术史学者、广州美术学院黄专教授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中的文献学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知道中国对西方艺术史的引进,大概从八十年代中期范景中开始一直到90年代中期,主要是引进西方古典艺术史研究的成果,以贡布里希的研究为中心。过去十年中,这个引进的范围大大扩大,主要体现在沈语冰先生对西方现代批评和理论的引进、介绍和研究……西方从瓦萨里、温克尔曼、瓦尔堡开始自至70、80年代以来的艺术史研究所具有的成就和高度开始完整地展现出来,这就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和史学基础。”
《中国图书评论》盘点栏目特别指出:“除了对古典资源和现代资源的理解之外,一个比较新颖的学术现象就是当代理论资源活跃在艺术史领域当中。由沈语冰主编的‘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正是这方面的代表成果。这套译丛的出版可以说是适逢其时。一方面,它有相当强烈的现实需要。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尤其是在发达城市的发展,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但是在这种表面繁华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过度发展甚至鱼龙混杂的行业乱象。面对这种乱象,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搞清楚‘什么是当代艺术’或者说‘在何种意义和语境下来谈论当代艺术’,而不是仅仅把‘当代艺术’看作一种前卫的姿态,看作一种文化时髦和学术时髦。所以,‘当代艺术’就不只是一个关乎艺术实践的问题,它更是我们需要在从事具体实践之前,在理论上予以辨析、讨论以及评判的对象。……另一方面,仅就理论本身而言,则具有指导学科建设、拓展学术领域的需要。从学科建设来讲,艺术学和文学、史学及哲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比,确实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种不对等和不均衡的状况。在对文史哲著作进行大量的译介工作的时候,艺术类著作的译介却相对要少得多,而且质量也有待提高。但随着这套译丛的出现,该领域的学术文献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客观上为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夯实了基础。”
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