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藏区考古与艺术新发现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联合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汉藏佛学研究中心及雅昌佛教艺术频道,2016年5月7日至8日在北京王府井止观艺术馆联合主办“藏区考古与艺术新发现报告会”,聚焦近十年来以西藏自治区为主的涉藏省区文博部门与科研院所在考古与艺术领域的新发现,以新材料与新方法推进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的进展。
会议报告涉及史前与早期考古的论文有四川大学藏学所李永宪《青南高原岩画新发现》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所何伟《近年西藏新发现岩画点》,初步判定了新发现岩画的文化类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西藏阿里2015年度考古新收获》与四川大学考古系吕红亮《山南邦嘎遗址发掘的新收获》,前者重点讨论阿里噶尔县加噶子墓地与扎达县曲踏墓地及其出土文物,后者以遗址出土山羊遗骸和大麦种子等判定吐蕃早期文化的属性;西藏文物保护所夏格旺堆:《中尼边境西藏吉隆县斯拉墓地考古发现》则是重点考察西喜马拉雅山地文化。历史时期考古报告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席琳《青海都兰哇沿水库考古发掘》以房屋遗址等讨论吐蕃时期的聚落遗址,西藏大学图书馆夏吾卡先《吐蕃墓石狮的调查与研究》则是对西藏考古所见吐蕃石狮进行了初步归纳与文献学与图像学的探讨。西藏文物保护所陈祖军《2015年西藏朗县朋仁曲德寺保护工程前期考古发掘情况简介》,可以看做是当代藏区寺院考古的个案,寺院遗址清理的出土的“崇宁重宝”铜钱与四川老茶庄藏汉文广告昭示了茶马古道的兴衰史。
历史文献类新材料,西藏日报社塔尔查·穷达报告了阿里托林寺发现的一份藏文古籍《月族王统记》,其中对阿里史实的记载与传统文献可相互勘定。清华大学沈卫荣《新发现三封明廷赐封西番剌麻敕谕考释》公布并讨论了近期发现的宣德二年、永乐十六年、及正德三年的三封敕谕。
在西藏艺术新材料方面,浙江大学谢继胜、孟丽以近年发现的13世纪前后达隆唐卡为例,讨论了西藏上师肖像画的风格渊源与千佛图像的形成路径;四川大学熊文彬《阿里札达县译师殿壁画及其年代研究》以寺院留存的贤劫千佛壁画题记考订壁画年代与古格王朝王室成员之间的亲属关系;相关论文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廖旸《西藏的<华严经>美术——麦克莱恩收集品中一件夹经板提供的新线索》;故宫博物院张长虹《东嘎1号窟法界语自在曼荼罗外围印度教和泛印度教诸神辨析》。
西藏图书馆古籍整理中心达尔文·尼夏:《关于国内(萨迦寺)首次发现的藏族传统绘画流派门当派创始人门拉顿珠署名唐卡的初步解读》根据画面背后题记完美的解读了早期门唐画派的风格特征;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所闫雪《西藏的祇园精舍——甘丹彭措林寺寺院格局复原研究》,根据寺志和多罗那他传记,复原了西藏少见的祇园精舍建筑格式。中国藏学中心杨鸿蛟《11世纪后藏般若佛母殿兴建与般若信仰流传》、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贾维维《夏鲁寺多闻天王与八大马主的图像与文本研究》与首都师范大学王瑞雷《托林寺迦萨配殿药师图像重构——兼议13-15世纪西部阿里地区药师如来信仰与图像源流》三篇内容相互关联的报告,以图像与文本印证后藏至阿里地区寺院石窟图像体系的传承与变化,这种变化是我国汉藏佛教艺术教学与研究的新动向。
报告会闭幕式上举行了与会相关机构与雅昌艺术频道签署佛教艺术资源数字化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
(贾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