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与美洲:跨越太平洋的社会、历史及文化的联系和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
2016年6月12-15日,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主办,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亚太发展促进中心、浙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合办的“亚洲与美洲:跨越太平洋的社会、历史及文化的联系和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黄华新、副院长吕一民,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亚太发展促进中心主任Andrew Marton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历史学系主任梁敬明主持。
此次会议共邀请来自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加拿大布鲁克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50余名,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在大会发言中,范金民(南京大学)考察了在清代中外贸易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南京布”的产地及其命名、外销情形和贸易量等。陈忠平(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讨论了加拿大维多利亚和温哥华两个城市的华侨在1897至1911年之间介入的海内外华人改良和革命运动,试图突破“民族—国家”框架,推动以地方为中心的地方史和走向全球联系的世界史。冯培红(浙江大学)以美国学者韩森的《丝绸之路新史》一书为例,分析与评论美国学界对丝绸之路研究的新动向。龚缨晏(宁波大学)介绍了晚清时期美国传教士玛高温撰写的《博物通书》一书及其在中国电报史上的意义。王日根(厦门大学)叙述并分析了1908年、1910年美国舰队与商团访问厦门的情形。Eric Sager(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探讨了加拿大社会的不平等问题。陶磊(浙江大学)从东西方神秘主义与主流文化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文明的演进路径是破裂的,西方文明则是连续的。肖如平(浙江大学)考察了冷战时期国民党当局对苏联的政策从“反共抗俄”转变为“联苏反攻”的过程。
在分会场的发言和讨论中,第一分会场以“亚洲与美洲的交通、移民、贸易、外交、战争和文化的形式研究”为主题。唐力行(上海师范大学)认为胡适人生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的整合过程,这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结果。杨雨蕾(浙江大学)介绍了朝鲜第一位天主教神父金大建及其地图绘制情况。安成浩(浙江大学)探讨了在日中国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社会网络和文化适应问题。John Price(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从超越殖民叙事的角度考察了太平洋两岸的人口流动。Lynne Marks(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讨论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中国移民和基督教堂。夏卫东(杭州师范大学)以晚清海军和南洋华侨为出发点,认为晚清政府对华侨的重视更多是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徐立望(浙江大学)以新见华人华侨档案为据,分析了民国时期浙南海外移民的动因。李庆(浙江大学)探讨了晚明时期围绕崖山展开的西方各国贸易港口之争及其意义。陈国灿(浙江师范大学)认为两宋时期中日关系的重点由官方联系转向了民间交流,海商群体在中日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杨齐福(浙江工商大学)以殖民统治初期台湾士人群体的行为取向为切入点,考察了台湾士人群体在大动荡时代的政治认同及其行为抉择。Andrew Marton(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探讨了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给国际法留下的遗产。周祖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围绕抗日战争时期平津存银问题,呈现出中日英三方的角力。陈群元(浙江大学)以有田八郎外相的构想为中心,考察了广田弘毅内阁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赵晓红(浙江大学)论述了中日战争爆发后双方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博弈。徐鹤(北京师范大学)介绍了清末中国军医参加美国军医大会的情况。徐亮(浙江大学)探讨了1949-1965年蒋廷黻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
第二分会场以“太平洋两岸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宗教、语言等的特点比较”为主题。千勇(浙江大学)研究了“一带一路” 背景下扩大中韩海洋合作的可行性。王兴文、徐欢(温州大学)从温州地方士绅孙诒让晚年的兴学实践入手,探讨其兴学实践与温州教育近代化的关系。王琛发(马来西亚孝恩文化基金会)介绍了美国在东南亚的青年领袖项目。Helen Lansdowne(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讨论了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一些问题。马娟(浙江大学)介绍了中国伊斯兰教读物《教款捷要》的版本、译者和主要内容等。宫云维(浙江工商大学)阐释了王畿佚文《石洞黄公墓志铭》及其价值。梁治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考证了江苏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创建时间与迁建原因。许檀(南开大学)以商品流通主干线为切入点,论述其在明清两代的发展与变化。丁贤勇(杭州师范大学)就近代中国新式交通的发展,关注其对海陆交通格局、水陆交通工具以及城乡空间结构的影响。陈明华(上海大学)围绕清中后期温州地区宾兴款的设立,考察了下层士绅权力的扩张。周维煦(浙江大学)介绍了宣统年间浙江省清理财政中的改制与政争问题。Ning Wang(加拿大布鲁克大学)以梁思成为例,讨论了1950年代留美归国学人的表现。陈麟(浙江大学)探讨了浙江省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包晨岚(浙江大学)讨论了中共南下浙江干部对浙江省商业厅的接管与控制。叶君剑(浙江大学)考察了1956-1957年浙江省敲罟渔业状况。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日趋频繁。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既有宏观层次的探讨,又有现实指向的命题,且不乏细致的考证,涵盖古今中外,呈现出学术交流的丰富内容。
(叶君剑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