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纪念沈文倬先生百年诞辰暨东亚礼乐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发布时间:2016-10-27 浏览次数:455

 

 

“礼”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行为依据和国家认同的文化资本,是传统文化精神得以落地实践的基本形式和保障。为梳理和研究中华传统礼仪以及当代世界各国特别是东亚国家的民间礼仪实践,探讨当代礼仪典范认同与创新路径,20161014日至16日,“纪念沈文倬先生百年诞辰暨东亚礼乐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隆重召开。

会议由浙江大学、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中华礼学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来自日本、韩国以及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的七十余位礼学界专家学者相聚西子湖畔,就礼学文献整理研究与当代礼仪重建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会议共收到论文46篇,内容涉及礼学研究的方方面面,角度新颖,研究深入,基本代表了当前礼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最新成果。

1015日上午,会议在杭州华北饭店正式拉开序幕,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楼含松教授主持开幕式。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忠教授、浙江省社科联合界邵清副主席先后致辞;清华大学历史系、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教授,浙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金健人教授,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华礼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路教授和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袁亚春先生也在开幕式上发言。罗卫东教授代表主办方浙江大学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并肯定了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华礼学研究中心为礼学文献整理与礼乐文明研究、现代礼仪重建与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所作出的努力。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是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属的研究机构,杨忠教授回溯并肯定了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三十余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浙江大学古籍所的建设和发展,并缅怀了古籍所前辈、被誉为“三礼研究第一人”的沈文倬先生。邵清副主席在讲话中向来宾介绍了浙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着重分析了浙江的礼仪复兴情况,他指出,礼学号称“绝学”,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大型文献整理研究项目《中华礼藏》的编纂和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是一项“继绝学”的工作,这一点非常值得钦佩,同时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讲话精神,表示中华礼乐文明的研究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即在注重文献整理、礼仪资源调查、传统礼仪研究的同时,做好现代礼仪的重建与普及工作。此后,袁亚春主编介绍了《中华礼藏》的出版和发行情况。最后,彭林、金健人、王云路三位教授分别代表会议主办方作了发言,对与会诸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会议主要分为两大专场,即纪念沈文倬先生百年诞辰专场和东亚礼乐文明学术研讨专场。

开幕式之后,首先进行的是沈文倬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场。沈文倬先生是我国一代礼学宗师、著名经学家,生前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研究所终身教授。先生一生孜孜不倦于追求学术真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沈文倬先生的女公子、同济大学沈葹教授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饱含热情地追思了先生的治学风范和文章人品,并向在座听众展示了很多珍贵墨宝、照片和书影。沈先生弟子、浙江工商大学陈剩勇教授回溯了先生的治学之路,用翔实的资料展示了先生在礼学和经学上的四大学术贡献:一是“三礼”成书年代的考定,二是礼经文本的考订和考释,三是对礼学和经学源流的考证和梳理,四是在考定古代礼典和礼仪细节的基础上对宗周礼乐文明的研究和复原工作。复旦大学傅杰教授则从先生的耳听面命、交往轶事说起,再现了一位学识渊博、低调宽仁的礼学宗师循循善诱、引导后辈进入学术殿堂的场景。与会学者与听会的学生沉浸在对前贤的尊崇和怀念中,纪念会进行至正午才终场。

会议的学术讨论专场于1015日下午至16日下午展开。根据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内容,讨论分为两场主题演讲和四组学术报告,共宣读论文41篇。

第一场大会主题演讲由复旦大学傅杰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虞万里教授、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叶国良教授和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王勇教授先后发言。

第二场学术报告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方向东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贾海生教授和冯国栋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留金腾副教授、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朱大星副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战蓓蓓博士、清华大学礼学研究中心钟诚和罗婷婷两位同学先后宣读论文。

第三场学术报告由台湾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程克雅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方向东教授和王锷教授、台湾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庄雅州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吕宗力教授、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许建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华喆副教授、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金玲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侯婕同学先后发言。

第四场学术报告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锷教授和中国孔子研究院丁鼎教授主持,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彭美玲教授、台湾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陈韵教授、台湾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程克雅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教授、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王云路教授和关长龙教授、浙江大学中文系陈东辉教授、清华大学礼学中心高瑞杰同学和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池雪丰同学先后宣读了论文。

第五场学术报告由台湾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陈韵教授和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关长龙教授主持,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林素英教授、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林素娟教授、中国孔子研究院丁鼎教授、曹建墩教授、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王诚博士、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张磊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张勇教授、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余格格同学先后汇报了论文。

第六场大会主题演讲由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彭林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吴丽娱教授、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崔富章教授分别作报告。

1016日下午的主题演讲顺利结束后,即举行了会议的闭幕式,继续由彭林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许建平教授作了大会总结发言,他认为此次会议报告的内容视角丰富,题材多样。从数量来看,对传统经学研究的论文是最多的,如虞万里教授《<丧服经传>马郑注异同发微》、叶国良教授《<仪礼><左传>所见聘礼比较研究》、王锷教授《<礼记>版本述略》、方向东教授《<仪礼>射礼反注试解》、钟诚同学《<仪礼>拜容考》、庄雅州教授《<周礼>天文资料析论》、金玲博士《程瑶田<仪礼丧服文足征记>成书考》、侯婕同学《元十行本<附释音礼记注疏>探析》、彭美林教授《试论<仪礼>尸祭礼意及人神感通的可能性》、吴飞教授《<三年问><荀子·礼论>关系再讨论》、高瑞杰博士《<春秋传>“母以子贵辨正》、林素英教授《<礼记·经解>通论类连续四篇中之儒学思想发展》、林素娟教授《<周礼·春官宗伯>之乐教思想探析》、张磊教授《<周礼·地官>视域下的司徒与教化》、吴丽娱教授《从王通<读六经>到贞观、开元的改撰<礼记>》、崔富章教授《<家语·冠颂><大戴·公冠>比较研究》等文章;另外就是在传统礼学——经学的研究领域之外对礼学范围的扩展,如从语言学来思考礼学的有王云路教授的《君子与礼》以及王诚博士的《挈矩之道德诠释——以朱熹和王夫之为中心》。还有从佛道及民间礼仪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如冯国栋教授《禅林清规丛考》、留金腾副教授《香港传统丧礼观体现的儒家思想——探讨朱熹《家礼》在香港丧礼中的呈现》、曹建墩教授《基督教视域下的理雅各之礼观》、张勇教授《本姓、师姓和释姓:儒家礼仪与佛教戒律的冲突与融合》、朱大星副教授、沈榆同学的《唐以前道教<老子>传授仪初探》,余格格博士《<茔原总录>磁偏角略考》,都是对礼学范围的拓展。对具体礼仪的研究,有战蓓蓓博士《公主婚礼历史发展之初探》、池雪丰博士《明代火葬初探》、罗婷婷同学《士玄冠考》、华喆副教授《父子彝伦:北宋元丰昭穆之议再评价》。对宋代国家礼乐机构职能的研究论文有龚延明教授的《宋代礼乐机构——太常寺》。此外尚有对礼学学者的专门研究,如彭林教授的《沈文倬先生礼经学管窥》、陈东辉教授的《卢文弨礼学成就述要》、程克雅教授《五礼之目——曹元弼、沈文倬二先生<周礼>征实探究》;宏观通论性质的文章则有关长龙教授《报应与惩罚:传统礼仪流行的护法维度》、陈韵教授《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论:以时”论之》、丁鼎教授《六经皆礼说申论》。对新的礼学文献的研究的论文在本次研讨会中也有体现,如贾海生教授的《周厉王㝬簋铭文所见饗神祝辞》以及许建平教授《吐鲁番出土<礼记>写本辑考》,这两篇文章对新出土的礼学文献进行了探讨,又如王勇教授《日本近世之礼学重构》介绍了日本笔谈文献中的礼学材料,吕宗力教授《<>纬杂议》一文则涉及到纬书中的礼学材料。

最后与会代表进行了自由发言,代表们纷纷表示传统文化复兴亟待礼学研究的深入,礼学的研究是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是重建当代礼仪典范的必要环节。代表们之间交流学术心得、了解各方研究成果,共襄礼学研究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大家一致认为,礼学研究的不仅需要用开放的视野扩展研究领域,更需要注重传统文献。目前礼学研究的前景光明,青年才俊也不断涌现,但礼学通史的编撰、海外相关研究成果的研究和利用等工作仍需深入推进,希望各方能携手,共克难关。会议在畅快热烈的讨论后圆满结束。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大学礼学研究中心继承了沈文倬先生的礼学研究传统,在礼学研究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且秉持学术之公器,致力于建成礼学研究领域的文献数据库以沾溉学林,正在进行中的大型文献编纂项目《中华礼藏》,正是所内师生为复兴传统礼学所作出的努力。通过举办这一次“纪念沈文倬先生百年诞辰暨东亚礼乐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将进一步推动礼学研究的发展和现代礼仪的重建。

 

 

文:赵江红

图: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