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晋阳学刊》刊登对陈红民教授的专访

发布时间:2017-02-14 浏览次数:117

2017年新年伊始,山西省社科院主办的《晋阳学刊》在首篇的“当代学术问题与学者访谈”栏目中,刊登了该刊编辑李卫民博士对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陈红民教授的长篇访谈录,题为《追求开放与有公信力的史学研究境界》。

访谈录的前面,编辑部加了一段较长的导语,阐述访谈的宗旨:“建构出有公信力的历史叙述、解释体系,是中国学者面临的严峻挑战。历史是复杂的,具有多个侧面,有多种发展趋向,应该力求全面深入地展示历史,拿出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研究历史,当然应该坚持本土学术特色,但是,在研究思路、方法、资料等方面,必须借鉴国外人文社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促进学术研究的创新与突破。史学研究成果的公信力,有赖时间的检验,积极的学术交流,是学者不能回避的重要工作。可以说,新世纪的史学研究,首先是开放性的研究,而赢得较高公信力,更是一项难度颇高的学术目标。陈红民教授在以上几方面的学术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围绕着如何注重史学研究的开放性与赢利学术公信力,陈红民首先回顾自己步入史学研究殿堂的经过:其在南京大学历史系的本科、硕士、博士学习阶段,如何受到茅家琦、张宪文等导师引导下,打下基础,走上学术研究之路;南京大学历史系扎实的学风对自己的影响;自己在早期从事胡汉民研究的探索;在哈佛燕京访学的体验、收获,以及从事研究过程中得到海内外同仁的指点与帮助,等等。接着,陈红民结合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这10年来在学术课题与合作方面的情况,谈了对史学研究开放性与公信力的看法。

史学研究的开放性,包括课题的开放性、资料的开放性,与学术资源的开放性诸方面。首先要有开放的心态,历史学家在课题的选择上不能太自我设限,只从个人的兴趣出发,要尽量选择社会关切度高的,能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可持续进行的课题,所谓“现实性、前沿性、国际性、可持续性”。不能靠垄断史料与垄断学术资源来保持所谓研究的“一流水平”,而是抱定“学术乃天下公器”的理念,要有分享的思想。陈红民教授曾花费大量时间,将自己辛辛苦苦在哈佛燕京图书馆找到珍稀资料“胡汉民往来函电稿”(15册)与“蒋廷黻资料”(24册)整理、出版,使海内外学者可以共享使用。浙大蒋研中心承担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目标也是要建一个所有学者共建共享的“资料完备、使用便捷”的大型数据库。

史学研究的公信力,要建立在学术研究的认真与严谨上,学者的研究越客观、史料越扎实,你的文章的说服力就越强,公信力自然强。在学术交流中,要以实事说话,以理服人,对其他学者(尤其是海外学者)的不同学术意见,不要用恶意去揣摩对方,要相信学术上的不同意见与学术争鸣,有助于研究进步。同时,一个学者的公信力,与他的做人有关系,学者在与别人打交道时,一定要诚恳与诚信。在进行中外学术交流时,要多考虑对方的情况,多用一些对方的资料,研究一些他们熟悉的课题,对方好接受,否则,交流的平台也建不起来。

在访谈的最后,陈红民教授特别谈了对新时期史学研究前景的看法。他认为,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也必将对史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历史学家必须面对现实,在课题选择、研究方法与学术成果的传播方式上有所改变,与时俱进。浙大蒋研中心在这些方面也有所努力,他们用大数据的思维来建立“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创建微信公众号“浙大蒋研中心”传播相关史料与研究成果,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蒋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