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回望与反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与新时代比较文学”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2018-11-29 浏览次数:2030

2018年11月11日-13日,由浙江大学“外国文论和比较诗学研究中心”,《浙江社会科学》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部,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协办的“回望与反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与新时代比较文学”论坛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12届常务理事会第2次会议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召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以及《中国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辑刊》《国际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50余位学者应邀与会。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王宁教授指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同时纪念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当代的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回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源头——鲁迅、王国维的故乡浙江,也是极有意义的。王宁回顾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一任会长杨周翰先生,在四十年前的1978年11月25日-27日在广州举行的首次外国文学规划会议上,详细介绍比较文学学科在西方的发展,并于会后启动筹备成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到1985年正式成为一级学会的经过。王宁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比较文学在引进外国最新理论思潮、文学理论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极大地繁荣了中国的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人文科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界积极发挥“比较文学充当人文科学的第一小提琴手”功能。第一,自成立以来在全国30个省市都有分会,在美国、英国有旅美、旅英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最早倡导国际化,比较文学学者在得到国际学界承认和具有世界影响力方面也走在前列,对中国人文学者走向国际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今天,中国承担起全球化领军角色的新阶段,中国的文学更应积极走向世界,呼唤世界文学梦的到来,呼唤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聂珍钊教授认为,目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在外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同宗同源,共同致力于跨学科合作解决中国文学界的若干重大问题,两个学会的研究对中国的文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浙江省社科联主席蒋承勇教授提出,目前比较文学学会与高校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化与跨文化研究的学科发展之间并不同步。鉴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鉴于目前的学科结构,世界文学研究以比较的方法和视野进行,他建议比较文学学会今后应更多关注世界文学这个问题。关注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让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辐射到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中去;二是将世界文学纳入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陈先春教授认为,从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到小平同志的“我们要大踏步地赶上世界潮流”,到今天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百年未遇之新变局,我们都是通过比较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近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情况看,浙江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的立项数占总立项数的三分之一,浙江可以说是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重镇。比较文学研究也是《浙江社会科学》非常重视的选题方向,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创新研究做出更多贡献。浙江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吴笛教授认为,在新时代的理念和语境下,中外文学比较研究十分重要,中国比较文学协会坚持洋为中用坚持文化自信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为服务我国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不同文化之间消除隔阂寻求共识,去除文化中心主义并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科发展历程,反思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新时代比较文学的教学和学科建设献计献策。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王宁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杨慧林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曹顺庆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辉教授发表了主旨演讲,浙江大学周启超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刘耘华教授、复旦大学杨乃乔教授、福建师范大学葛桂录教授担任各场主持人并做点评,与会学者围绕演讲和点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王宁教授首先做了题为《比较文学在中国:历史的回顾及当代发展方向》的演讲,他将百多年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作为研究方法的前历史(1906-1949)、非学科的边缘化阶段(1949-1977)以及学科化和全面复兴阶段(1978-)。他指出,比较文学研究最早是被当作一种研究文学的方法介绍到中国的,国外的文学思潮和理论不仅为中国作家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灵感,也要求中国学者自觉将中国文学视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成及其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和启迪,也促成了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他梳理了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情况,从亲身经历的一系列的学科变迁与复兴出发,概述了学科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发展成就、发展特点和特色。他一一例举了朱光潜、季羡林、杨周翰、乐黛云等前辈学者们开创性的工作,介绍了比较文学研究对国外的文学研究方法的借鉴过程。他认为,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机构化进程的完成。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在四十年中走过了西方一百多年的道路,成为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同时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有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独立的二级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直接受益于全球化进程,始终保持向国际学界开放的姿态,同时坚守本土立场,深深扎根在特定的中国语境中,与当前的中国文学、文化研究密切相关。他列举了世界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八个新课题方向,特别提到世界文学成为比较文学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重塑世界文学新版图的时代,比较文学将继续为外国文学进入中国语境贡献新的研究范式。

杨慧林教授提出,在中外宗教哲学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中国式的思维方式的价值和影响力,一些在西方神学传统里难以解释的概念,很可能通过与中国宗教经典的参照找到恰切的表达。他在论坛上发表了以“作为方法的比较文学及其可能——以阿甘本解经的不同解读为例”为主题的演讲,他提出语言、文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互动日益明显,中国与西方的思想交流情况日益复杂,“作为方法的比较文学及其可能”这一问题的提出就更为必要。杨慧林以阿甘本《剩余的时间》对《圣经》的解读为例,围绕“缘起”“宛在”“有”等概念,细致地引述比较了中外经学文本中的诸多相关语汇,纵横古今中外,展示了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方法重新激活一些具有独特价值的概念和阐释的深微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践。杨慧林指出,这是近年当代西方文学研究的一个新气象,即运用比较阅读的研究方式挑战既定的体制化的知识惯性重塑新的关系性的意义结构,这是对建构比较文学方法论的一个启发,也很可能意味着比较文学本身的价值。

曹顺庆教授的演讲主题是“比较诗学的新路径:西方文论中的中国文化因素”。他指出中国文论需要通过比较文学的方法重振信心,而目前提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话语转换是值得探讨的,这种缺乏自信的、否认古代文论的当代生命力的判断也是需要探讨的。事实上,西方文论一直在借鉴中国文论。他举例论证中国思想与西方现代思想起源的关系,17世纪延续百年的“礼仪之争”将儒家思想带到西方,笛卡尔、莱布尼兹等大哲学家从中看到了理性主义生活方式,促发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尽管黑格尔曾鄙薄中国没有哲学、没有悲剧,并对中国现代人文研究影响巨大,但叔本华追溯过他与朱熹基本观点是一致的,都在探讨个人欲望与社会的关系。曹顺庆细致地清理了笛卡尔、莱布尼兹、伏尔泰、瓦雷里,到海德格尔、德里达的思想中与中国老庄思想、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文字语言的相关因素。曹顺庆提出提出,中国传统思想本来就是西方现代思想的一个摇篮,这个判断是理直气壮的。

张辉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德国镜像中的古希腊世界”。他集中讨论18世纪以降现代德国知识人对古代希腊的多重体认和解释,厘清德国镜像中的不同希腊图景,也期望因此对我们思考古今对话之中的中国问题有所启发。张辉梳理了莱辛对温克尔曼“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一著名概括的批判性见解,勾勒出现代德国思想史背景上,从造型艺术的希腊到诗的希腊再到音乐艺术的希腊,希腊图景的内在演进线索,旁及赫尔德、歌德、席勒等人的回应与反思。德国镜像中的希腊,既是现代人对希腊的复杂判断,同时也是现代性问题的曲折展开和古今之争的持续浮现。

        周启超教授提出,比较文学是一门从外国旅行到中国的学科,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使得当代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之成立,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之进入我国高等院校的课堂,国外学者比较文学著作之译介,各种类型比较文学教材之编写、各种规模比较文学会议之举行,这一切使得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研究园地里一种以跨语言、跨国度、跨学科、跨文化为路径的文学研究的话语实践,积极地参与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有效地投入了当代中国之国际形象的建构。这次论坛是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契机下举办的,历史地回望与有深度地反思四十年来比较文学研究这一话语实践的成绩与问题,多视角地探讨与多维度地研究新时代中国比较文学的新课题、新路向,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的一个重要关切,也是浙江大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一线学者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周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