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动态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法语语言文化研究所召开“跨学科视野下法国当代空间研究”国际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9-05-31 浏览次数:819



5月29日,“跨学科视野下法国当代空间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会议召集了来自巴黎第三大学、巴黎索邦大学、法国克莱蒙-奥弗涅大学、法国勃艮第大学、法国图卢兹大学、意大利巴里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浙江大学等17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者来自中国、法国、意大利、黎巴嫩、罗马尼亚、突尼斯等多个国家。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法语所副所长赵佳老师主持会议开幕式,介绍了与会人员与会议主题。浙江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外语学院委员会副书记程工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致辞。

二战后,欧洲国家战后重建的需求、全球两级对立的政治格局、世界各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等诸多原因激发了人们对空间问题的兴趣。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问题成为各国的共识;城市化进程呈现出诸多问题;全球化浪潮下各国寻求自身的定义,激发了对地方性和本土特色的思考和追求:各种原因促使人们对空间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中西方学界出现了研究内容上的“空间转向”,影响波及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城市治理等各个学科。本次会议以法国空间研究为议题,汇集了来自多个国家和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从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方面进行探讨,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跨文化沟通的研讨方式。

此次研讨会包含五个专题。“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中的空间比较”专题由前武汉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著名学者、作家杜青钢教授主持。法国克莱蒙-奥弗涅大学教授、作家、作曲家ÉricLysøe教授从文学、音乐和绘画三个领域向我们展示了夜晚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在三种媒介中的呈现与表达方式。意大利巴里大学教授、诗人、法国学术界棕榈叶勋章获得者Giovanni Dotoli教授剖析了诗歌中的空间。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翻译协会会长、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刘成富教授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的生平及其小说《非洲人》出发,展现了作者笔下所构建的非洲空间。杜青钢教授则用“一”、“前与后”、“古和今”和“家”的例子,向我们展现了中西空间观的异同。

“哲学家的空间语言与空间色彩”专题由意大利巴里大学的Giovanni Dotoli教授主持。来自罗马尼亚的学者Untea Ionut和来自黎巴嫩的学者ZakiBeydoun分别从保罗·利科和尼采的哲学出发诠释空间。来自法国图卢兹大学的博士、设计师Delphine Déjean展示了她对地理空间色彩的研究。

“视觉艺术中的空间”专题由法国克莱蒙-奥弗涅大学的ÉricLysøe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学者黄河清教授展示了现当代艺术中的空间变化。法国巴黎三大的吴燕南博士以亨利·米肖的绘画作品为切入点,分析了其作品中空间的再现。来自北京大学的陆一琛博士分析了罗兰·巴特的摄影理论演变轨迹及其与空间的关系。

“历史视角下的异域空间与本土空间”专题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成富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师Laurent Broche以丰富的图例和生动的诠释向听众悉数了20世纪初法国“黄祸论”恐慌中的一些非理性因素。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孟亚莉博士从1880年至1914年法国公立小学的道德教育出发诠释了国家空间与世俗空间的关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教师孟庆雅博士介绍了罗兰·巴特《中国行日记中》中的空间解读。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的马莎莎博士对法国作家萨德笔下的神秘岛中的异域风俗进行了分析。

“小说、诗歌与电影中的空间”专题由浙江大学法语所史烨婷老师主持。来自法国勃艮第大学的Joël Loehr教授介绍了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得主让·艾什诺兹小说中的流浪汉形象及其空间轨迹。中山大学研究员MaximePhilippe从概念空间、写作空间和生活空间三个层面出发研究了爱多尔德·格列森特笔下的空间。中山大学的博士后别致博士探究了若埃·布斯凯作品中的诗学空间,指出其笔下的诗学空间是运动的空间、智慧的空间和碰撞的空间。来自突尼斯迦玛高等影视学院的AsmaMaarefZgueb博士和来自突尼斯高等设计科学与技术学院的Ines BenKhmissDebiche博士共同介绍了科技发展和电影虚拟空间的建设。

在交流环节,与会者围绕每个专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就展示的主题畅谈了自己的观点并听取了新的想法与思考。此次国际研讨会从多个领域,多个学科,多个角度,多个方法探讨了“空间”这一主题,与会者的精彩演讲为空间研究拓宽了新思路,对我国的空间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为中西空间思想的交流提供了机会。



文:宋娅婷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法语语言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