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2021高层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1-12-08 浏览次数:731

  2021123日,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以下简称“外语学院”)在线上顺利举行了“2021·外语学院高层学术论坛”。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200余位师生参加,分大会报告和分论坛报告两部分,其中分论坛围绕“语言学、翻译学”和“文学、区域与国别研究”两个主题同时进行。

 “外语学院高层学术论坛”迄今为止已经连续举办八年,旨在促进校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加强院内不同年龄教师之间的学术对话,营造以老带新、新老互动的良好科研氛围,推动学院整体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

1 大会报告

在大会报告环节,浙江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董燕萍教授、外语学院杨静教授、外语学院副院长赵佳教授依次主持主旨发言,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程工、教育部长江学者郝田虎教授作大会报告。

许钧“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关于新时期翻译专业与学科建设的思考”为题开场,介绍了自己多年来敢想、敢做的求学、治学经历,指出内在追求与外在要求之间的矛盾是阻碍青年教师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给出了平衡化解这个矛盾的方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声誉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基本职能,它们的内在关系相辅相成,许教授从明确定位、执着追求、持续积累、敢于探索、勤于交流、甘于奉献、拓展胸怀等方面,指出了高校教师在平凡中追求卓越的有效途径。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翻译工作、翻译教学新的历史使命,许教授以自己以及翻译学科为例,强调了交流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要做到学己所爱、爱己所学,更要坚守立场,交流思想,打开世界了解中国的新大门,为建设国际一流学科做贡献。

程工作了题为“文明视角下的亚洲语言”的学术报告。他积极响应国家、学校的号召,从文明视角下的亚洲语言研究角度,拉起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大旗。程教授着重分析了亚洲语系和亚洲文明之间的关系,从人口、农业的发展、迁徙阐释语系的形成与扩散,从自然、地理因素导致的历史、政治、文明圈的形成再重回城市,落脚杭州,从文字、语系的角度架起了一座探寻亚洲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大桥。

郝田虎作了题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札记书”的报告。报告既包括方法论的介绍,也对一个时期、一种文类进行梳理,呈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札记书的总体面貌。他强调札记书文化,不仅解释了札记书研究的现实意义,还提出了札记书对其他文体写作的影响,以及文化传统和文化与传播媒介的关系,把文学纳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领域,揭示了文学对于文化的塑造作用。

2.1语言学、翻译学”分论坛

 “语言学、翻译学”专场由浙江大学外语学院邵斌副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外语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周闽、滕琳、宋晨晨分别发言。

周闽作了题为“Spatiotemporal Specific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i Poetry”的发言。她指出时空的特殊性导致了翻译词叙事性的增强。翻译中时空特异性的文本表征重新阐释是译者再创作的产物,它预示了译者作为沉浸式读者的角色对于理解词学翻译中的翻译行为的重要性。

滕琳作了题为“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xploring the nexus of motivational beliefs, self-efficacy, and SRL strategies in EFL writing”的发言。她介绍了通过一系列问卷调查,考察了英语写作中动机信念和自我效能感对自我调控学习策略多重维度的预测作用。

宋晨晨作了题为A typology of semilexicality and the locus of grammatical variation”的发言。他提出在自然语言语法的生成分析中应当引入第三种词汇类型,即准实词,准实词现象催生了超越经典的Borer-Chomsky猜想变异的观点,并呼吁学界应重新关注这一普遍的语言现象,重新思考原理和参数模型中语法变异的轨迹。

2.2“文学、区域与国别”分论坛

文学、区域与国别”专场由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杨革新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李佳副教授、隋红升教授、陈新宇教授、刘永强副教授分别发言。

李佳“全球科技治理视域下的'一带一路'创新合作”为题发言。她认为,科技创新是把双刃剑,科技治理是面对这把双刃剑的解决方案。一方面要承认科技创新创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要勇于面对伴随其中的负面效应,结合我国推进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和科技治理方式,在全球科技治理领域形成案例和中国方案,以在新一轮科技竞争和科技治理中,占据话语权。

隋红升“男性气质的跨学科研究”为题目发言。他对男性气质的研究真正实现了跨学科研究范式,有力地反驳了当今社会对男性“女性化”的审美趋势,从多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用多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解决文学问题,跨学科研究的同时回归了文学研究的本质,为文学研究者树立了一个典范。

陈新宇作了题为“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另一种视角:托尔斯泰VS劳伦斯”的报告。报告聚焦于英国作家劳伦斯对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回应,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例,从身体书写、内心博弈、女主人公形象与英俄文学传统的关系以及两部小说中的现代性与反现代性交融共存等方面展开文本细读,以揭示托尔斯泰对劳伦斯创作的影响,以及劳伦斯对托尔斯泰的接受与反驳。

刘永强在题为“‘数字人文与‘文化技术的发言中,围绕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和文化技术(cultural techniques)这两个基本研究范式以及其间的相关性和耦合性展开话题,提出人文学科可以通过应用、创新、反思与批判数字技术,积极寻求自身的发展与突破。

(来源:“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