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视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科视野

朱首献:最是江南一片青

发布时间:2022-02-15 浏览次数:446

【编者按】“启真新论”是浙江大学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反映前沿思想学术动态的重要平台。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答社会关切、彰求是学风,着力打造思想理论高地,推进理论宣传大众化通俗化,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浙大贡献。

为进一步扩大“启真新论”的影响,“浙大文科”特设同名栏目予以转载。本期栏目转发朱首献副教授《最是江南一片青》。

高髻青腰长袖开,千里江山画中来。虎年春晚舞台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和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魂魄,以抒怀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的情思为基色,以诗意江南、大美富春、绝美河山为元素,交相辉映,执手互现,共同演绎了一场卓然超俗、内敛大气、美轮美奂的虎年新春视觉盛宴。《只此青绿》的仪态之大、服章之美、踏步之沉与《忆江南》的山水写意、诗词寄情珠联璧合,携手独步春风,折服了海内外亿万观众,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气之美、厚重之韵、深邃之旨、诗意之纯生动展现于世人面前,唤醒了海内外中华儿女情感深处共有的文化记忆,撩拨着亿万国人心底的诗意情弦,共诉着人类渴慕美好生活的初心夙愿。尤为让人称绝的是两节目对江南意象、富春表情的演绎点化更是牵人情丝、灌人心田,这也是二者决胜春晚、广收点赞的不二元素。

心有丘壑,眼存山河,《只此青绿》以高髻、青腰、翠袖、峰眉表意,以仪态端庄、步摇飞袂见景,手袖为容,踏足为节,营构了山如眉峰、水若波横、翠峦叠嶂、河山万重的绝美意境,雍容、内敛、雄浑、大气,将层恋迭翠千万重、极目风烟无限景的千里河山动人地唤于目前、驻于心田。剧中舞者豁人耳目的高髻,则是江南意象的转身、江南市井烟火的写意。中国历史上的单形高髻,本于战国,初行魏晋,五代十国时,人民苦于国家罹乱,百姓流离,将此单形高髻取名“同心髻”,寄予其渴望天下大治、国泰民安、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在造型上,同心髻各代有异,汉有“四方高一尺”之说,唐有“城中皆一尺”之语,而且,唐诗中的一尺高髻说的就是江南的同心髻。宋代同心髻在江南大行,成为江南意象的含蓄表征。一尺同心髻在江南的世俗中别开生面,代有所胜,明清之际的江南李渔和清初的尤侗就分别有过“髻至一尺”“江南高一尺”之词。一尺同心髻在其历史演化、文化沉淀过程中与江南风物、江南市井、江南文脉有着极深的关联,这使其成为江南意象的曲折表达。明代杭州文人徐士俊的《十髻谣》就曾以钱塘苏小小之典赋予了一尺同心髻“桃叶连根”之义,这不仅使一尺同心髻有了更深刻、更美好的寓意,而且也与江南文化、江南意象有了更进一层的关系。除一尺同心髻外,《只此青绿》中着意展现的青峰叠嶂、绿水隐现、长桥卧波、画舫沙渚、溪桥渔浦等,更是一片江南山水风物、江南意象荟萃。较之于《只此青绿》,《忆江南》更是主打江南元素、富春表情,它以渔樵行读为经、富春山水为纬、诗意江南为魂,珠联青素裙、油纸伞、钓台水榭、富春烟岚、渔舟水渚、西泠篆刻等,图文辉映、形神兼备地展现了江南大好河山、富春千里胜境,扑面而来的江南气息、富春神韵让亿万观众倾倒。上述江南意象、江南元素的化用,使《只此青绿》和《忆江南》毫无悬念地独出洞天,成为虎年春晚名副其实的“壬寅双璧”。

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目中,江南就不单是一个地理学所在。千余年的文脉滋养、文化浇灌和精心守护,江南早已成为维系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诗意化身,它铺就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颜色,安顿着中国人的精神和魂魄。汉诗中的“遥望江南路”“江南可采莲”早已写尽了中国人对江南的美好情愫。后世的“细雨色如烟”“春水碧于天”“只合江南老”“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历历山水群”“行行襟抱青”等更是将江南营造成了一个富庶、美满、诗意、超然的人间胜境,一个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吾乡”和“桃花源”。千年文脉,万年魂魄。千年的人文淬炼,百代的精神铸造,成就了江南这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集体象征和诗化隐喻。人人心中有江南,凭借江南意象,中国人表达出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专一向往、渴慕和追求。古代现代、海内海外、东西南北,中国人血脉相通,气息相牵,对江南这一精神图腾的渴慕也是相同的,这也是触发台湾诗人余光中写下了“春天,遂想起江南”名句的重要缘由。此山为高,有容乃大,江南情结同时也寄予着中国人对全人类共创共享天下大治的美好期盼。

万山情牵一山远,无论《只此青绿》抑或《忆江南》,都以江南意象的写意表达了全体中华儿女盼望国家统一、两岸人民力同心共赴人间胜境的主题。《只此青绿》中的一尺同心髻寄托着海峡两岸桃叶连根的美好寓意,《忆江南》中《富春山居图》的合璧更是彰显人心同画心,触动着两岸同胞心相系、情相融的内在心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言,乃中华民族的“寄命之地”。海峡两岸山水相依、同宗同源、根脉相连,心中若能容沟壑,下笔方能汇山河,两岸人民理应风雨同舟、肝胆相照共同擘画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共创民族的美好的未来,正可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只此青绿》和《忆江南》徜徉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痴情江南诗意、富春表情,礼赞中华大好河山,抒发民族美好情思,深耕中华文化的传统之美、历史之邃和人心之善,培铸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极大激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力,向世人真切展现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共赴美丽中国的心愿和期盼。

绿水青山才是大好河山。水碧山青画不如,这般颜色做将来。富春写意,江南寄情,草木蔓发,春山在望。只此青绿,只此江南。

【作者简介】朱首献,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文学基础理论、文学史理论研究。

来源:转载自“启真新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