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视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科视野

董雪兵:怎样才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发布时间:2022-02-22 浏览次数:695

【编者按】“启真新论”是浙江大学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反映前沿思想学术动态的重要平台。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答社会关切、彰求是学风,着力打造思想理论高地,推进理论宣传大众化通俗化,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浙大贡献。

为进一步扩大“启真新论”的影响,“浙大文科”特设同名栏目予以转载。本期栏目转发董雪兵教授《怎样才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这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根本遵循。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打赢这场技术攻坚战,既要抓牢基础研究,也要发展关键核心技术: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加强基础研究,需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基础研究的氛围,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创造与维护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基础研究生态,让科技工作者安心开展研究。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发展关键核心技术,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有利于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既要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也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打通产学研创新链和价值链。

发挥企业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一代技术创新以及技术推广应用上发挥相应作用。科技领军企业需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将市场需求导向贯穿在投融资、研发、评价等各个环节,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和人才引进及培养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加强全球科技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现开放创新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实现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互补,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全球科技治理,既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要实施更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合作。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优势领域打造“长板”,夯实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基础。

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合作,打造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在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中加强创新合作。

【作者简介】董雪兵,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来源:“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原文载于《人民日报理论版》,2021061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