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院组织举办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专题研讨会
《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提出,要指导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加快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教育部于2021年布局遴选了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浙江大学是较早开始探索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的高校,在国家正式吹响建设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号角后,于2022年启动首批校内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近日,浙江大学社科院举办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专题研讨会,邀请校内外人士共商实验室发展的关键问题。
7月6日,社科院组织举办了校内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专题研讨会。省社科联科研管理处处长蔡青、副处长方晶,学校社科院副院长邓水光、程丽,校内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代表和文科院系教师代表出席。邓水光副院长主持本次研讨会,并代表社科院介绍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总体情况。
研讨会气氛热烈,实验室代表和院系教师代表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内涵定义、范式方法、建设方向等话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与会代表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是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运用科学实验方法、具备基础实验场地设施设备、致力于解决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问题的交叉性、创新性、开放性研究平台。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智库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突出实验研究逻辑;与自然科学实验室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根本任务是解决“智慧”问题,运用社会科学方法催生新思想诞生,依托新技术更深入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通过各种实验方法,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关键问题提出假设并予以验证,依托学科交叉优势、顺应多方法趋势、整合多模态数据,助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更新、方法创新和技术革新。
在实验室建设方向上,与会代表建议,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首先要明确研究问题,守牢哲学社会科学底色,积极回应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其次要将实验室建设成为集科研和教学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平台,扩大实验室影响力;另外,专家建议学校层面建立统一的实验室预约平台和实验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打造专业研究团队,制定实验室管理规范。
蔡青处长对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建设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浙江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浙大作为头部高校,更应率先探索出具有浙大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路径。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要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关键性、基础性、前沿性问题进行长远规划,利用实验方法和交叉优势打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后一公里”。
会上还发布了“浙大文科数据服务系统”,为校内研究机构和全校师生提供数据汇交、展示、分享等服务,促进文科数据资源积累和数据复用,以探索建立科研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附:部分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代表和文科院系教师代表发言——(按照发言先后顺序)
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主任、公共管理学院黄萃教授认为,社会实验的方法有自然实验、准自然实验、调查实验、计算实验等,核心要义是控制、对照和观察。文科实验室应和理工科实验室在研究数据、方法和工具上互通有无,并进行独到的迭代创新,既要做好本领域的理论研究,也要回应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
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副主任、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王小松教授认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但无法产生反思和批判精神。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根本任务是解决“智慧”问题,运用社会科学方法催生新思想诞生,依托新技术更深入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强化科学研究与社会的连接。
外国语学院语言认知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外国语学院院长董燕萍教授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是通过实验、准实验、自然观察、计算模拟等实验方法,根据演绎逻辑,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关键问题提出假设并予以验证的研究机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需围绕基础理论进行范式更新,继而进行方法创新和技术革新。实验室研究员杨静教授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为教师的科学研究和学生培养带来了正面影响,希望探索实验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宣传,进一步扩大实验室影响力。
神经管理学实验室副主任、管理学院王求真教授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不应被视作单纯的实验平台,更应该是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平台,顺应多方法趋势、整合多模态数据,做好基础理论研究,让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
数字法治实验室执行负责人、光华法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魏斌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特征,一是采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实验性技术,二是理论模型设计、验证和纠偏的实验性过程。此外,实验室应该成为集科研和教学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平台。
浙江大学—卢森堡大学高等智能系统与推理联合实验室主任、哲学学院廖备水教授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研究问题至关重要,需要从跨学科角度进行范式变革和方法创新,加强国际合作,进而产出世界一流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文学院文史大数据实验室主任徐永明教授认为,当前文化数字化战略已成为国家战略,浙江是文化大省,浙大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需要更加重视文化大数据建设,重视算力、算法与大数据相结合的实验,加强大数据中心等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学院数字体育与健康实验室主任、教育学院胡亮教授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研究对象是人以及由人组成的社会,研究重点是用科学手段解决重大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形成标志性的成熟实验手段、打造教学科研咨政并重的平台,建议在重点领域进行实验室布局,并通过闭门会议等形式鼓励更深度的思考讨论。实验室副主任司琦教授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可借鉴学习理工科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和科研方法,加强实验室之间的沟通交流,打通资源共享渠道,在坚持学科主体性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理念、范式和方法,产出具有深刻变革意义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宝胜教授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要素在于聚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明确哲学社会目标、采取科学创新的实验研究方法、具备基本实验场地设施设备、稳定的实验研究团队和规范制度,建议实验室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突出实验研究逻辑、守住哲学社会科学底色、配齐配足研究团队、构建管理制度规范等。
马克思主义学院潘恩荣教授提醒学界关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中潜在的数据安全风险、伦理风险、意识形态风险,并倡议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推动范式共存、融合和创新,建立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广泛共识。
公共管理学院岳文泽教授指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还存在重当前轻长远、重建设轻运营、重外延轻内涵、重技术轻融合、重结果轻需求等认识性问题,建议完善实验室建设的顶层设计,运营前置、需求定制,建立联动联建机制和扁平化治理机制,避免重复低效建设和资源耗散。
浙江大学—华为智能财务联合实验室主任、管理学院陈俊教授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应与新文科建设、人文社科研究前沿和产教学研融合,解决学科前沿问题,回应国家社会需求,学校层面也要营造支持实验室发展的良好氛围。
(注:以上专家观点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