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张军:从货币政策风格看我国宏观经济治理范式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4-05-06 浏览次数:10



【主  讲】

张   军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主  持】

方红生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时  间】

2024510日(周五)15:30-17:00


地  点

紫金港校区研究生教育综合楼101报告厅


【主  办】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承  办】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讲座简介】

本次讲座将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进行展开:一是过去十年我国治理宏观经济的战略思路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是货币调控政策是如何体现自主性原则的?针对第一个问题,要系统回顾过去三十年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并比较十八大前后治理范式的变化。十八大之前我们对治理宏观经济的货币政策遵循了经典的熨平短期波动的“泰勒法则”(Taylor rule)、力图与全球宏观政策保持协调以及承诺持续放松资本管制,特别是资本项下可兑换这三个原则取向;而十八大之后,特别是2013-2015年间,随着我国经济贸易依存度和外汇占款的持续下降,内需规模快速扩大,高层对我国经济的运行做出了新的研判并重新评估了经济与金融风险,对治理经济的政策基调和范式形成新的共识,对宏观治理政策的选择越来越强调了连续性和稳健性,强调把防范系统性经济金融风险放在首位,强调把对短期波动的调控尽量收敛到经济的长期最优增长轨道上来。针对第二个问题,讲座将强调,由于我国坚持的宏观政策的取向与风格发生变化,更多坚持了自主原则,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不同步的情况越来越明显。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遵循的原则除了泰勒法则之外,开始更多参考了Edmund Phelps教授的“黄金规则”(golden rule)和William Brainard教授的“缩减原理”(attenuation principle)。“黄金法则”为政策上如何更好协调经济短期波动与长期最优轨道的一致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而“缩减原理”则提供了关于不确定条件下如何确保利率政策有效性的参考逻辑。目前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遵循了把逆周期调节与跨周期调节相结合的思路,体现出了货币调控政策背后更多“以我为主”的原则,特别是,在决定利率时,充分考虑经济运行和政策效果等各项不确定性因素的基础上,注重跨周期调节和跨区域平衡,在熨平经济短期波动和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尽量将实际利率保持在约等于潜在经济增速这一黄金法则水平上,由此使利率水平与潜在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要求相匹配,结合创新的结构性货币工具(如MLFPSL等),总体上保持了正常货币空间和向上收益率曲线。既然我国常规货币政策仍然有效,那么,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的条件就不具备了。这解释了为什么我国的货币政策这些年表现出相对的克制,留有余地,而且具有前瞻性的特点。


【主讲人简介】

张军,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家文科一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暨理论经济学联席召集人,教育部全国高校经济学教指委副主任。曾受邀参加总理经济形势座谈会。与林毅夫、樊纲一起荣获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与朱天教授一起获美国比较经济学会的最佳论文奖Bergson Prize2020年入选《中国新闻周刊》评选的“年度影响力人物-年度经济学家”,2023年荣获上海市首届杰出人才称号。是海内外公认的中国经济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在学术界影响广泛。在包括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以及《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国际和国内经济学期刊发表过上百篇研究中国经济的论文。出版《改革、转型与增长:观察与解释》(当代中国经济学家文库·张军卷)(2010)、《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2010)、《张军自选集》(2013)、Unfinished Reforms in the Chinese Economy2013)、《中国经济再廿年》(2014)、《登顶比赛: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机制》(2016)、End of Hyper-Growth in China2016)、《顶级对话》(2017)、《危机、改革与转型》(2018)、《改变中国》(2019)、《向世界讲述中国经济》(2021)以及《大国经济:如何走好下一程》(2022)和《中国的工资、就业和劳动份额》(2024)等著作。


【 扫码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