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tta Müller-Tamm:色彩与形式——作为自然科学家的歌德
【主 讲】
Jutta Müller-Tamm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
【主 持】
刘永强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时 间】
2025年9月26日(周五)13:40-15:40
【地 点】
紫金港校区圆正·启真酒店梨洲厅
【主 办】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承 办】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座简介】
颜色的本质是什么?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在推动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依赖情感与想象的文学艺术与注重逻辑与实验的自然科学之间是否真的那般泾渭分明?——这些我们至今仍在苦苦思索的问题二百年前也曾深深吸引着作家歌德。对于这位毕生深爱自然的诗人而言,科学与文学乃是同一求知冲动的两面,二者以想象力为纽带,彼此紧密缠绕相连。
1810年问世的《色彩论》是歌德色彩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他试图在牛顿最具权威的光学领域与其展开正面交锋。歌德认为,光是单纯不可分的,牛顿将白光拆解为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单色光的色散实验既是在蓄意颠倒黑白,亦是在强迫和“拷问”自然。这场著名的论战常被视作一桩“科学丑闻”,不过,歌德的色彩理论实则决定性地推动了19世纪20年代感觉生理学的建立。
与此同时,歌德的形态学研究在彼时的科学界,乃至当代的文学及文化研究领域始终备受关注。在《植物变形记》一诗中,他将宇宙生成与流变的奥秘以诗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来——正如植物由“叶子”不断蜕变而来,人类之爱也同样遵循着“极性”与“升华”的基本规律,自然万象皆可追溯至某种作为理想原型的“原初现象”,科学与艺术本是连根并蒂。“理解一切自然符号的钥匙”,就藏在那生生不息的“形式”之中。
【主讲人简介】
Jutta Müller-Tamm(尤塔·穆勒-塔姆),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文学研究博士生院(Friedrich Schlegel Graduiertenschule)院长,柏林自由大学卓越学术集群项目(EXC 2020)德语文学研究首席专家。穆勒-塔姆教授是德国顶尖的德语文学研究者,曾任柏林文学交流协会(LCB)主席,现为德国马普所科学史研究所成员,魏玛古典基金会欧洲古典研究中心成员。
本场讲座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董氏东方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专项资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