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丝路之绸——中国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发布时间:2011-04-12 浏览次数:2215


    4月11日晚,“浙大东方论坛”学术讲座在紫金港国际会议中心138室如期举行。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先生以《丝路之绸研究的新成果》为题,系统、深入地展示了中国丝绸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加深了在场师生对“丝绸”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遗存的了解。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严建强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2009年中国蚕桑丝织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当晚的报告中,赵丰先生即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展示了敦煌、楼兰、营盘、吐鲁番、都兰、费尔干纳(乌兹别克斯坦)等考古遗址发现的丝绸实物,其中很多图片都是首次发布。赵先生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娓娓道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考古故事,旁征博引介绍了这些丝绸实物发现的前因后果,并深入浅出的解释了目前国际国内对丝绸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丝绸博物馆作为中国丝绸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和展示的单位,承担过我国许多著名的服饰研究与修复保护工程,例如对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营盘墓地出土男尸服饰的修复。我们知道,中国丝绸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且永不过时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热点问题。在对这些考古遗址出土服饰的研究过程中,赵丰先生介绍说,当时的服饰的图案与织造技术已经具有非常明显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特点。

   
    赵先生通过对丝绸博物馆已经展开的诸多研究案例的介绍,详细阐释了目前我国对丝绸实物的发现、研究、测试、修复、保护、重新整理的新进展。在介绍过程中,赵先生多次提到,我国目前考古与文物界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或者说是困境即为盗墓成风,很多著名的考古遗址均已被盗,大量精美、贵重的文物散失严重,我国文物的保护已势在必行。
 
    提问环节,同学们对中国丝绸研究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中国丝绸博物馆在丝绸织造技术的保护与传承中有哪些经验?”“在丝绸的发现与保护中可以运用哪些工科的技术?”针对同学们的提问,赵先生一一做了详细的解答。赵先生精彩的讲解多次博得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


    本次讲座是“浙大东方论坛”学术讲座第六十九讲,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共同承办。
 
(文/郭怡  图/方志伟)